close

我們常常說要有同情心其實是錯的,應該是要有同理心,但是同理心絕對不是你在情急之下隨便所拋出的一句話,而是要用心去聽再回應別人

讀幼教這一系之,是透過茨威格《爱与同情》的長篇小說,那之後對「同情」就會聯想到,可憐、憐憫、施捨…等

我真的很討厭別人這樣,一個人只是比較省吃儉用,或是身材比較嬌小,你就覺得他很可憐,平常沒東西吃樣子,然後看到他就不停灌輸他「多吃一點」,甚至把你自己不想吃或是吃不完的東西〝自以為好心〞的把你不要的或是吃剩的東西,對他說「這個給你」就這樣給他吃?

我‧很‧討‧厭這樣!

 

不過其實我是想講這篇《別在他人的不幸中,看到自己的幸福》文章,之前找好久,跟最近看到的這篇《身障人士:別拿我們的不幸當作生命啟發》其實是相呼應的,我們從小一直都跟非洲小孩比較,比他們幸福,但是難道出生在非洲的人都真的很不幸嗎?不快樂嗎?我想應該不是吧,「幸福」應該不是用比較來的。

 

我覺得最終還是回到「尊重他人的感受」,對於身障者請一視同仁,他們其實有很多事可以自己做的來,所以不要一看到他們就急著出手,其實對於孩子也是,他們會想嘗試自己完成,只要在一旁適時的輔助它讓他自己動手完成。

 

以下摘錄其他文章

 另外之前聽廣播《發現心關係》

 20140215 發現心關係小筆記 《關於身心障礙》

◎我們從小到大都得一直去回應別人說我們到底怎麼了。很多人會說:『我是關心你呀!你告訴我怎麼了,然後我來幫忙你。』所以身障者從小到大很容易變成是一個別人展現愛心與關懷的對象

 

▼同情恰好有兩種。一種同情怯懦感傷,實際上只是心靈的焦灼。看到別人的不幸,急於盡快脫身出來,以免受到感動,陷於難堪的境地。這種同情根本不是對別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的予以抗拒,免得它觸及自己的心靈。

另一種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他毫無感傷的色彩,但富有積極的精神。這種同情對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是下定決心地和別人一起經歷一切磨難,直到力量耗盡,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為什麼我要請求別人幫忙時我必須要講到更多身體的狀況,包含了許多不想講的隱私的部份?這些東西在過程當中會慢慢去思考、去覺醒在說與不說、該說多少的這裡頭該怎麼做。

▼被命運沉重地傷害過一次的人永遠是容易受傷的。

◎過去的經驗,障礙者得不斷的用一種方式來證明自己是一個有能力跟有價值的人。過去的標竿是我們一定要跟鄭豐喜一樣,要唸書才會翻身,這不是只有在身障者身上,在很多貧困的孩子身上也會覺得要證明唸書才有用,然後才可以翻身。

◎如何讓一些需求被滿足的時候,它不需要付出被羞辱的代價?

◎表面上看起來也許我有某種障礙,但是請不要當做我就是這個障礙,我還有其他很多很多的部份。人們往往看到悲苦的處境就會用來提醒自己。就像那些老故事常會用一個人怨嘆自己沒有鞋子穿,有一天遇到沒有腳的人就告訴自己說:『至少我有腳。』

其實你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對於沒有腳的人而言那並不是同理,而是抱著一種比較或者反過來覺得自己有腳,所以有一些慈善可以付出愛心的時候就去施予沒有腳的人,而不是真的覺得有腳跟沒腳其實是平等的

◎愛可以跨越一切的障礙。

【影片:教你怎麼安慰人】文字稿

什麼是empathy「同理心」?為什麼它和sympathy「同情心」有所不同?

同理心可以激發連結;同情心卻促使失去連結。同理心是非常有趣的,Teresa Wiseman是名護理學家,在他的研究裡很多都與同理心有關,他提出了四種同理心的特性:

1)接受觀點。
2)接受他人觀點的能力,或是認同他們的觀點為他們的事實。
3)不加評論,這可不容易,因為我們跟決大多數人一意喜歡去評論他人。
4)看出他人的情緒,接著並嘗試與他交流。

同理心是種與人一起感受。對我而言,我總是把同理心想成是一種神聖的空間,就好比當某人好像陷入一個地洞裡,而他們從底部大叫說:「我被困住了,這裡好黑,我快受不了了!」然後我們看到了之後說:「嘿!」然後爬下去跟他說:「我知道在這下面是什麼樣子,你並不孤單。」

同情心是站在上面說:「哇!真糟糕啊,對吧?ㄜ~現在你想要來點三明治嗎?」

同理心是一種選擇,那是種很容易受到傷害的選擇,因為為了要能與你連結,我必須連結到我自己心裡面能理解那種感受的東西。

真正同理心的回應很少以「至少....」來開頭(如果真的有的話),而我們總是在做這事。因為你知道嗎,某人剛與我們分享一些極為痛苦的事,而我們嘗試著要「一線希望」它,但我不認為那是個動詞,我要把它當動詞用。

我們經常會試著要擠出一線希望,所以只要當有人說:

「我流產了!」「喔!但至少妳知道妳能夠懷孕」
「我覺得我的婚姻正在破碎....」「至少妳有段婚姻」
「John快要被退學了」「至少...他還是個優等生」

但每當我們在面鄰類似這種非常難受的對話時,我們經常會做的一件事就是我們會想試著要讓事情感覺好轉一點。但如果我跟你分享的是件非常難過的事,我寧願你說:「雖然我現在不知該說什麼才好,但我真的很高興你願意跟我說這些。」

因為事實上,「回應」很少會讓事情好轉,而真正能讓事情好轉的是「連結」。


◎很多人期待與眾不同,但很多人期待與眾相同。

◎看到狀況比自己差的人,慶幸自己狀況很好,然後覺得自己以餘力可以去幫助他,其實這還是一種優越感的態度。其實不管你是明眼人或是盲人,兩者只是感官經驗和世界觀的不同,它是不一樣的,但不見得是有階級、強弱這樣子的差別。

同理心是接受他人觀點,能夠認同「你的觀點是你所感受的事實」,不加評論,而是連結、陪伴他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v=10203878296864379&set=vb.1429654222&type=2&theater


同情不是愛

付出若是真心為了對方,便不會因對方的回應沒有達到預期而感到挫折;
付出若只為了自己,則心裡累積的期望落空最終會讓你選擇離開愛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Йο ฅ(Dдмё)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