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讚美與鼓勵大不同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當父母過度操控時,孩子們仰賴的是外在的控制,時時掌控孩子行為就變成了大人的責任。家長和老師最常採用的過度操控手段就是獎賞與懲罰。在這種教養方式中,成人必須在孩子表現良好時給予獎賞,在表現不佳時施以懲處。這時是誰在負責?是成人。那成人不在場的時候呢?孩子就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值得注意的是,操控的成人經常抱怨孩子不負責任,但卻忽略了他們正在訓練孩子不要負責任。溺愛也會把孩子教導得不負責任,因為此時成人和孩子都放棄了責任。

正向教養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如果規範是由孩子參與制訂的,那麼孩子比較願意遵守。當他們學會成為對家庭、課堂和社會有貢獻的成員時,他們就會成為擁有健全自我概念的有效決策者。這些都是正向教養的長期效果。

 

許多家長和老師對「溫和」有誤解。實施正向教養的時候最嚴重的偏失,就是因為不要懲罰,所以變得「太溺愛」。有些人誤以為討好孩子、時時救援、保護孩子不受到失望的打擊,這就是溫和。其實這不是溫和,而是溺愛。溫和的意思是尊重孩子和自己。溺愛孩子不是尊重。每次都救援孩子也只會讓他不必去面對失望,到最後使他沒有機會培養出面對失望的能力,這樣也不是尊重。肯定他們的感受才是尊重:「我知道你很失望(生氣、煩惱等)。」接著相信孩子能夠度過這種失望,並且在過程中發展出一種「我有能力處理這件事」的感覺。這才是尊重。

 

尊重

現在讓我們檢視一下孩子尊重你這件事。如果你容許孩子對你(或對他人)不尊重,這樣並不是溫和。這裡要仔細辨識一下:不允許孩子不尊重你或他人,並不等於就要訴諸懲罰來處理問題,因為懲罰是一種極大的不尊重。好,那你到底該怎麼辦?

假設孩子頂嘴,在這種情況下,溫和且堅定的處理的方法是先離開現場。家長或許會抗議:「但這樣難道不是在溺愛孩子嗎?」讓我們進一步來討論:你無法強迫別人尊重你,但你可以尊重自己。離開,就是尊重自己,而且是給孩子良好的示範。過後,等大家都有機會冷靜下來,感覺自己好多了,能夠處理得更好了,這時你就可以繼續。

接下來的情況可能像這樣:「親愛的,我很遺憾你那麼生氣。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處理的方式。當你不尊重我時,我就會暫時離開。我愛你,也想要和你在一起,所以當你準備好要尊重我的時候,請讓我知道,我會樂意幫助你釐清用什麼方式來處理你的憤怒。然後,我們就可以專心找出能尊重我們彼此的解決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讓孩子知道:等大家都冷靜下來之後,你會怎麼做。

 

因為很重要,所以要再說一次:家長常常覺得,問題一定要在發生的當下處理。其實,這是處理任何問題最糟糕的時機。大家在生氣時,只會運用自己的原始大腦:戰(權力鬥爭)或逃(退縮、不溝通)。使用原始腦的時候,不能做理性的思考,此時我們會說出讓自己事後後悔的言語。先冷靜下來,等到你能運用理性腦時再處理問題,這樣才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能,一定要教給孩子。有時候,最好是「決定自己等下要怎麼辦(第五章會說明如何辦到) 」,而不是「要孩子做什麼」,否則會陷入權力角逐,而不是合作。所以要記住:溫和等於尊重。

 

堅定

接著來討論堅定這件事。大多數的成年人以為,堅定就是懲罰、訓誡或其他操控的形式。不是。當堅定與溫和相結合時,就代表著對孩子、對你和對情勢的尊重。

我們用界線來舉例。大多數情況中是家長設定界線,然後負責維持界線。設立界線的目的是什麼?是想保護孩子的安全,促進他們的社會化。當成人設定界線,並且以懲罰、訓誡和操控來捍衛界線時,就會招致孩子的叛逆和親子間的權力爭奪。這樣無法讓孩子安全,無法幫助他們社會化。

所以應該反其道而行,要讓孩子參與界線的設定和執行。

 

當然,針對四歲以下的兒童所設的限制,會有點不同。此時家長必須為較年幼的孩童設定限制,但是這些規範仍可用溫和又堅定的方式來執行。

當孩子不守規範的時候

當孩子不守規範時,不要說教或懲罰,而是要繼續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參與。不要敘述給他們聽事情發生的過程、該如何處理。你可以問:「請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你覺得為什麼會這樣?現在,要解決這個問題,你有什麼想法?你學到了什麼,可以當成日後的經驗?」提醒你,如果以往的親子互動是「孩子聽教訓和接受懲罰」的模式,此時他們的回答會是:「我哪知啊?」這時候,你該說:「你們是有能力處理問題的孩子,所以,你們先想一想,半個小時後我們碰面,你們把想法告訴我。」

家長和老師都習慣於說教、要求。孩子們則習慣以抗拒、叛逆來回應。以下的「溫和且堅定」語彙有助於避免不尊重的語言,並且強化合作:

  • 「馬上就輪到你了。」
  • 「我知道你可以很禮貌的表達。」
  • 「我很在乎你,所以我可以等到我們雙方都能彼此尊重的時候,再繼續這個對話。」
  • 「我知道你可以想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法。」•「我們待會兒再談。現在該上車了。」
  • (孩子在亂發脾氣時) 「我們現在必須要離開這家店了。等一下(或明天)再回來。」
  • 父母或老師拿出行動來表達,不要光說。例如,平靜地牽起孩子的手,展示給他看該做的事。

當你不再使用懲罰為手段,你必須要練習新的技能。花一點時間訓練、幫助孩子學習相互尊重和解決問題的技能。

當一個家長溫和,而另一個很堅定時

說來有趣,擁有這種對立性格的兩種人常常會結婚。其中一人對孩子太寬容,另外一個則是太嚴苛。然後,寬容的家長覺得自己必須更寬容一點,以補償另一個嚴苛的家長。嚴苛的家長則覺得自己得更強硬,以彌補寬容鬆散的家長。於是夫妻距離越來越遠,不斷爭吵到底誰對誰錯。事實就是,兩個人的教養哲學都同等無效。

這種情形怎麼辦呢?定期舉行家庭會議是很不錯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與家長學習如何有效溝通,讓大家定期有機會「頭腦風暴」一下,在腦力激盪下,採用彼此尊重的方式解決問題。此時要把焦點放在解決之道上,這樣才能消弭對立,全家相互支持,家長支持孩子。第六章中我們會更詳盡討論這一點。

相關書摘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四大錯誤信念

Йο ฅ(Dдмё)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使

多傾聽、多鼓勵

處罰缺點是只講缺點沒指出正確的行為

 

孩子反抗行為時:

反抗原因-父母師長可能管教不當、要求過高,為了解孩子需求和真正狀況,也可能還子思考未成熟。

 

 

Йο ฅ(Dдмё)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處:e89親子天下雜誌-41期-詹志禹:讚美的風險

 

e2情境一:讀幼兒園的仁傑興奮的跑來,拿了一張他的畫作給你看。你很熱烈的讚美說:「你畫的這棵樹真漂亮!」他一臉失望的回說:「這是精靈!不是樹!」

e132其實父母不必急著判斷孩子畫什麼,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表達興趣與好奇,並傾聽孩子的解釋,才是最佳讚美策略。

2014-7-3 上午 11-00-28.png  個人覺得應該,這個應該是是下方積極傾聽三部曲的「內容反映」的技巧...,其實對於孩子的創作不應該給予任何好壞評價,也不應該直接認定他們的創作應該是甚麼。

描述他的行為及情緒。不必說出玩具的名稱,可以概括地稱它們為「它」、「這個」、「那個」、「他」等。

e8父母效能訓練的基本原理一「 積極傾聽」技巧。

父母與孩子溝通:(1)態度上,表達同理與溫暖;(2)口語上,反映出對孩子陳述內容之瞭解;(3)客觀的說出對該問題的觀點;以擴展孩子對自己的理解, 及對問題的思考面向。

2. 積極傾聽三部曲----情緒反映、內容反映、意義反映

1) 情緒反映:父母發自內在的對孩子的情緒之理解與接納。

2) 內容反映:讓孩子知道父母聽懂他們的陳述,且無評價性

3) 意義反映:協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同理之外,也可擴展孩子對自己和對問題的理解,並增進表達情緒與陳述問題的能力。

 

e2情境二:仁傑升上國中的第一天,數學老師為了檢視班上同學在小學時代的基礎,出了一張題目簡單的考題做為診斷,結果仁傑考了九十分。發考卷時,老師特別鼓勵了他一下:「仁傑,你很棒!考得不錯!」請問:仁傑會很高興嗎?

e8受讚美時他會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的能力期望不高,猶如我們問一個台大外文系的學生說:「TV代表什麼意思?」他說:「電視。」我們說:「你好厲害!」一樣,他會覺得我們把他當白癡。

2014-7-3 上午 11-00-28.png其實...我想任何事情,都不應該只用一種方式去套用在任何人身上,每個人對自己的自我期許都不同,所以真的不能太敷衍的丟一句話。

 

e2情境三:國 中第一次英文段考結束,仁傑和文華都考了九十八分,同列班上最高分。老師發考卷時,對仁傑說:「你得九十八分!」但特別讚美文華:「哇!文華,你得九十八 分耶!實在太棒了!」請問:老師心目中,是仁傑還是文華的英文能力比較好?文華知道自己和仁傑同分後,他會覺得是自己或仁傑的英文能力比較好?

e8根據教育心理學的實驗顯示,包括文華本人和旁觀的同學都會判斷:文華和仁傑相較之下,老師對文華的能力期望較低,所以老師對文華的表現頗為意外,特別給予讚美。老師的讚美暗示文華的英文能力遜於仁傑。

2014-7-3 上午 11-00-28.png我想講白一點就是,要用同理心對待認人,假如有兩個孩子在場時候,不能因為A比較好就誇獎A來跟B做比較,畢竟A根B本來就是不同的人,他們專長及興趣都不同,所以不應該一視同仁。

 

e2情境四:仁 傑讀高中了,他花了一學年的時間,非常專注的投入一項兼具資訊科技、力學原理和環保功能的發明,作品完成後參加科學展覽獲獎。物理老師讚美他:「讚!你一 定花了很多時間,你這麼努力、這麼有毅力,難怪有這麼好的成績,繼續加油!」請問:為什麼仁傑聽完讚美後,卻感覺自己在發明方面的能力好像不夠強?

e8老師極力讚美仁傑的努力而非能力,可是,許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顯示:較年幼的孩子(大約十歲以下)認為能力是後天的,努力愈多,能力就愈強,努力和能力之 間呈現一個相互加乘的關係;但較年長的孩子(大約十歲以上)逐漸轉而認為能力是先天的,努力愈多,代表能力愈不夠強,努力和能力之間呈現一種相互補償的關 係。有些青少年(高中生最明顯)喜歡躲起來用功讀書,至於和同學相處時,則刻意表現一派輕鬆、非常不用功的樣子,就是想營造「你看!我不必努力也能考高 分,我的能力很強」的印象。所以,仁傑有可能推測:「老師認為我要花很多時間、很努力才可能有這種好的表現,可見我在科技發明方面的能力並不強。」仁傑的 能力感若降低,將來投入這方面的努力也會降低,結果,老師讚美的立意良善卻不知道事與願違。仁傑若是幼兒園的學生,就可能欣然接受老師的讚美,並且更努 力。

 

2014-7-3 上午 11-00-28.png這表示~教養者要隨著孩子的年齡而改變你使用的話語,要怎麼鼓勵到味,我覺得還是要靠平常的觀察,去注意每個人他心理真正希望被看好的地方,但是若不靠平日的互動可能真的無法觀察到,我想...

 

多數人喜歡被讚美,但讚美不見得有益

 

最後收錄原文的這段話「最佳的讚美策略不是給予評價,而是用心傾聽並表達好奇、珍惜、高興和感興趣,必要時伴隨誠懇、具體、理性、有用的訊息回饋。」

我覺得這段話就是鼓勵的最大宗旨。

Йο ฅ(Dдмё)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稱讚不當的負向效應

 

握筆能力不是他的強項,所以他不太願意做寫字母的練習,他總說:「我不會寫,我不知道怎麼寫 a。」但嚴謹一點來說,他的問題不是不會寫,應該是:「我沒辦法把 a的圓形,寫得那麼圓,所以我不會。」顯而易見的,他不是懶惰,而是不願意犯他心目中的錯誤,不願意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他自覺自己是一個禁不起挫折的孩子。

 

身為老師的我,理所當然的決定以正向的稱讚來導引他!那天,他拿著一個他自認寫得很好的a 來找我,他滿心的歡喜都寫在臉上。我也很開心的順口就說:「哇,你的這個 a,是你寫過最好的一個!」我這樣的反應,在理論上是沒有錯的。既是拿孩子的成就與他自己的相比,不涉及無謂的競爭、正面評論孩子做得好的地方,這樣的稱 讚不是「你好乖或你是好孩子」之類的空泛語,所以應該會讓小諦愈來愈有信心練習寫字才對!

但我做錯了,換句話說,我稱讚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Йο ฅ(Dдмё)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般人認為讚美和鼓勵意思相同,其實兩者涵義不一

  1. 讚美只是對孩子成功的行為結果給予支持而鼓勵卻是看重孩子行為的努力過程,甚至是在孩子失敗或挫折時給予協助。
  2. 讚美是使孩子受外在因素的控制,相用外在的獎勵孩子,是以競爭為基礎,獲勝者才能得到;
  3. 而鼓勵卻是可以形成孩子的內化控制因素,想由內在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幫助孩子覺得他自己是有價值和可尊敬的。
  4. 讚美是被動式的反應;而鼓勵卻是主動式的反應。
  5. 讚美會造成孩子的錯覺,認為沒有酬賞的行為便是沒有價值的;而鼓勵會使孩子尊重自己,能自動自發地工作。

Йο ฅ(Dдмё)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積極傾聽」方式

用提問的方式表達興趣與好奇,並傾聽孩子的解釋,才是最佳讚美策略。

給予「說到心坎處」的適切稱讚,才能讓讚美發揮效益,成為孩子進步的動力。

用提問的方式表達興趣與好奇,並傾聽孩子的解釋,才是最佳讚美策略。

 

◎具體稱讚孩子

當我們稱讚孩子時,不要只說「你好棒喔!」「好棒」對孩子而言是非常「抽象」的。

應該明確說出「為什麼」孩子好棒:「我剛剛看見你把糖果分給妹妹,你真是一個懂得分享的孩子!(語氣愉悅)」

 

不是每個孩子都適用同一種誇獎方式

以年齡來說因較年幼的孩子較認同,努力愈多,能力就愈強,但較年長的逐漸轉而認為能力是先天的,努力愈多,代表能力愈不夠強。

當孩子完成對他而言是簡單的任務時,也不要畫蛇添足去讚美他,否則他可能察覺你對他的能力期望很低,因而降低能力感。

 

 ◎過度的、無區別的讚美,只會混淆孩子。

誇張的讚美讓人感覺違反事實,抽象的讚美讓人感覺空洞。它無法讓孩子了解自己有怎樣的能力又達成了甚麼,只是華麗而虛無的言語,

禮貌的、例行的、儀式的或習慣性的讚美,助於軟化人際關係,但其內容通常不會被當真。

 

 不和他人比較

讚美孩子時最好不要涉及人際比較,而是鼓勵他進行自我比較,指出他的進步與自我超越,他才能穩定的強化能力感。

 

◎孩子想要的只是「被父母看見、父母的注意」

不見得每次都要回答「好棒」,反而可以說「哦~我看到你做好了一個」讓孩子知道,他是被父母注意到的,也能達到一種正向連結的感受

只需要傾聽他的想法並重複他的想法就好如「我看到了,你畫了….」,

 

 ◎稱讚能達到增加孩子的「自我效能」,讓孩子具體相信自己是做哪方面努力而完成事情

 

 

稱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能力:從孩子的努力中尋找成功的原因,而不是從孩的能裡尋找成功的原因

(亦即-讚美是表揚結果,鼓勵注重努力過程)

「比起你真的很聰明」之類的稱讚,若誇獎「你真的很努力解結問題」也就是盡量稱讚孩子可以靠自己控制的部分,若是稱讚孩子的可愛或聰明,孩子也會視為命運,沒有加強作用

 

 

 

不見得要回答「好棒」,反而可以「我看見你!」讓孩子知道,他是被父母注意到的,也能達到一種正向連結的感受。

Йο ฅ(Dдмё)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