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廊道→
雪白的壁面,羅馬拱型的圓柱建築,
真的滿適合拍照的,在這裡可以隔著透明玻璃
觀賞製餅乾的過程
▼魔法實驗室
在廊道見習完餅乾的生產流程之後,假如有預約話接下來就可以到教室內體驗可以讓小朋友體驗簡單的桿桿麵皮、壓壓模型的DIY樂趣
▼ 站在走廊往下拍造景區
▲窗外是一大片的耕田
▲下了樓梯就會到最具台灣精神的免費試吃購買部,試吃了一圈其實都合我的口味,
最後我選了黃金楓糖派$80,很划算!而且餅乾很大塊!
▲這張透過色溫及光圈最微調才營造出的感覺,自己看了都覺得很喜歡這種氛圍,但可惜實際上現場的燈其實是冷冷的日光燈
▲這是一個很微妙的組合圓桌武士跟魔法,其實最微妙的舊式液晶電視
右圖是在樓梯上往下拍的圓桌武士
▲只要是有關於營造魔法世界的造景都少不了貓頭鷹是自從哈利波特開始,
但是在我的認知裡覺得魔法應該是少不了黑貓,因為我是受魔女急宅便影響,
加上我國小外號就叫巫婆,從小對魔女跟黑貓的東西都很感興趣
▼才剛這麼想,就在靠近收銀機旁的地方看到了龍貓跟魔女急宅便的招牌娃娃
▼不只如此還有愛睡午覺的大雄
▼很有創意的餅乾盒,造型是魔法書的構想,送人自用兩相宜啊!!
你說自己要怎麼用?
萬聖節給小朋友當CODPLAY的道具
▲一盒裡面四個,男友說他覺的喜餅可以這樣設計
但是....................................
我現在想想
我覺得別人收到頂多只是驚喜,並不會想收藏,更不會像這樣打開來觀賞用
而且吃完餅盒通常都是拿去丟了
雖然是很正常,但是假如東西從頭到尾都是自己做的就會覺得很受傷
▲ 逛完了,在離開吃錢拍一下LOGO
▼回到了原點,這是在廣場最左邊的貓頭鷹茶吧
▼前面有很可愛的小摩托車
題外話(所以我覺得給孩子要取甚麼外號也不要太隨便,因為外號原本是無意義的,套皮亞傑的理論來說的話
我覺得小時候的我會這樣,是因為會去跟外號去做「同化」也就是說把自己跟外號畫上等號,然而2-7歲也是自我為中心前運思期的時候,
所以在成人眼裡看來會認為小孩子怎麼那麼相信自己就是XXX,只不過一個別人給你取一個名字而已,你就這麼以為自己是誰
但是還好隨著年紀爭長會慢慢的去「調適」,孩子就會慢慢抽離出自我跟虛擬角色的不同)
雖然說經過調適了,但是我現在心裡對女巫跟黑貓的東西還是很感興趣
想想~也許是因為我對一些動畫人物中,他都有一個貼身的無話不談的小(寵物)魔物很嚮往
這樣的搭配組合,要說了話簡直就是相聲中的逗哏 捧哏,日本漫才中的(ツッコミ)吐槽跟(ボケ)耍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