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問題行為的定義
社會化行為是指幼而學到可被接受的行為
不公平地侵犯他人的權利
對自己或他人造成明顯的危險
不當對待其他生物或環境中的物件
以成人為主體去定義不當行為,重點放在孩子對成人的影響,評判孩子的行為是依照成人所在乎是情影響的嚴重程度或是成人的心情好壞
以幼兒為主體定義不當行為,是依照幼兒的能力程度、動機以及幼兒常遠的福祉⑴來考量行為的合宜性。
怎樣才能保持一制性和公平性,幼而學會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並從中學到自己的行為與成人反應有直接關係
幼兒時期的道德發展
當幼兒把他所崇拜的成人的道德標準內化時,他會開始去感受道德的情緒層面,此即道德情感。
道德思考是引到別人決定是非的思考過程。
構成道德發展的要素
同理心(體會別人需要)
良知
利他主義(對別人有義)
幼兒如何學到是非的觀念
柯柏格(Kohlberg)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
道德常規前期(幼兒)
1.為了避免處罰、得到獎勵而遵守
2.用協議來滿足需求
道德常規期(國小)
1.強調為他人好來獲得贊同(肯定)
2.強調法律和秩序
道德常規後期
1.社會廣泛接受的道德觀中的個人權利
2.依據良知判斷
基里艮(c. gilligan)道德發展理論
男性道德觀是正義導向
女性道德觀是責任導向
三個道德觀發展階段:自私期->社會常規期->有原則的道德觀(考慮動機和情境)
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的需要->比喻(機會教育)引導->同理心訓練(寵物)
正向行為->注意
孩子
負向行為->不注意
支持幼兒道德發展的方式
給予關愛與支持(如果他沒有做干擾的行為時)
設定界線
示範適當行為
教孩子民主的討論及決定過程
民主對話
----------
討論
意見交換
找到方向
管理自己-\ 道德
尊重別人-/ 發展
問題行為潛藏原因
成人不當的期望
幼兒對期望的誤解
自我控制的不成熟
放縱狂歡,一種團體傳染行為
無聊
疲倦和不舒服
想得到他人重視
洩氣和沮喪
挫折
反抗
幼兒福祉⑴心理健康兒童的行為模式包括:再加、在學校和社區都有正的運作功能。
兒童健康的基本要素如下:
① 持續不斷的教養關係。
② 身體上的保護和安全及保護這些需求的規章。
③ 根據兒童的個別差異提供適性發展。
④ 發展上適當的機會給予適當的協助。
⑤ 成人在適當的期望下設定限制、提供架構和指引。
⑥ 居住的社區是穩定的、據支持性和一致性。